搜尋整站
搜尋本頁
【法規名稱】。♬簡讀版


國民年金爭議事項審議辦法

【發布日期】111.08.11【發布機關】衛生福利部

法規內容〉〉

【法規沿革】
1‧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70019883號令訂定發布全文22條;並自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
2‧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八日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70143269號令修正發布第2條條文;並自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
3‧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三月四日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80028500號令修正發布第922條條文;並自發布日施行
4‧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八日內政部台內社字第1010086065號令修正發布第222條條文;並自發布日施行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十九日行政院院臺規字第1020141353號公告第3條第1項所列屬「內政部」之權責事項,自一百零二年七月二十三日起改由「衛生福利部」管轄
5‧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一日衛生福利部衛部保字第1041260769號令修正發布第2322條條文;並自發布日施行【原條文
6‧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八月十一日衛生福利部衛部保字第1111260247號令修正發布全文23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法規內容】

第1條


﹝1﹞本辦法依國民年金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1﹞被保險人、受益人、依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五十三條規定請領給付者或國民年金利害關係人,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申請人資格或納保。
  二、被保險人年資。
  三、保險費或利息。
  四、各項給付。
  五、身心障礙程度。
  六、其他有關國民年金之權益。
﹝2﹞應負連帶繳納義務之被保險人配偶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限期繳納被保險人保險費及其利息。
  二、正當理由認定或罰鍰。

第3條


﹝1﹞申請人就前條所定事項之核定不服時,應於接到保險人核定通知文件之次日起六十日內,經由保險人向衛生福利部國民年金監理會(以下簡稱監理會)申請審議;其因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事由致遲誤期間者,應自其原因消滅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敘明遲誤原因,申請審議。
﹝2﹞審議之申請,以收受審議申請書之日期為準。但以郵遞方式申請者,以原寄郵局之郵戳為準。
﹝3﹞申請人在第一項所定期間內,向監理會或保險人表示不服者,視為已在法定期間內申請審議,並應於三十日內補送審議申請書。
﹝4﹞申請人向監理會申請審議者,監理會應將審議申請書移送保險人依第六條第一項規定辦理。

第4條


﹝1﹞申請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者,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申請。

第5條


﹝1﹞前二條申請,應填具審議申請書,並檢附保險人原核定文件影本及其他相關文件、資料為之;委任代理人申請者,應檢附委任書;證據為文書者,應檢附繕本或影本。
﹝2﹞審議申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由申請人簽名或蓋章:
  一、被保險人及申請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所或居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其由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者,亦同。
  二、有委任代理人者,代理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所或居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
  三、保險人原核定文件文號、收受或知悉保險人原核定之年月日。
  四、申請審議之請求事項。
  五、申請審議之事實及理由。
  六、證據。
  七、年、月、日。

第6條


﹝1﹞保險人收到審議申請書後,應先行審查原核定是否合法妥當;其認申請審議為有理由者,應重新核定,並通知申請人及副知監理會。
﹝2﹞保險人不依申請人之請求撤銷或變更原核定者,應於收到審議申請書之次日起二個月內提出意見書,連同審議申請書及其他必要案卷,一併檢送監理會,並將意見書副知申請人。

第7條


﹝1﹞申請人申請審議後,於審定書送達前,得撤回之。但撤回後,不得就同一爭議事件再申請審議。

第8條


﹝1﹞監理會收到審議申請書後,認為不合法定程式,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應通知申請人於收到通知之次日起二十日內補正。
﹝2﹞前項補正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間屆滿前申請延期。

第9條


﹝1﹞申請人得以書面請求閱覽、抄錄、影印或攝影卷內文件。但下列文件,不包括在內:
  一、審定擬辦之文稿。
  二、審定之準備或審議文件。
  三、為第三人正當權益有保密必要之文件。
  四、其他依法律或基於公益,有保密必要之文件。

第10條


﹝1﹞監理會為審議爭議事件,應置委員十三人至十五人,其中一人為監理會執行秘書,並為召集人,其餘委員,由中央主管機關就下列人員聘(派)之,並召開審議會議,以合議制方式審理之:
  一、社會保險、保險學、國民年金、社會福利之學者專家或曾任、現任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三人或四人。
  二、曾任或現任司法官、律師、簡任職法制工作或法學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三人或四人。
  三、曾任或現任公立醫院主治醫師或醫學院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三人。
  四、中央、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科級主管以上:三人。
﹝2﹞任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
﹝3﹞委員任期二年,期滿得續聘之。但由機關代表擔任之委員,應隨其本職進退。
﹝4﹞委員為無給職。
﹝5﹞本辦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八月十一日修正施行前已聘任之委員,得繼續擔任至任期屆滿時止。

第11條


﹝1﹞審議會議,以一個月開會一次為原則;必要時,得舉行臨時會議,由召集人召集並擔任主席;召集人因故不能主持會議時,由委員互推一人為主席。

第12條


﹝1﹞審議會議應有全體委員過半數出席;決議事項應經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行之;可否同數時,取決於主席。
﹝2﹞前項決議之表決,以舉手或記名為之,必要時得以無記名投票行之。

第13條


﹝1﹞審議會議開會時,委員應親自出席;不克出席時,得提出書面意見,由主席於開會時代為報告,但不得代為表決。

第14條


﹝1﹞審議會議開會時,得請保險人派員列席說明;必要時,並得通知申請人或相關人員列席說明。申請人亦得申請列席說明。
﹝2﹞前項人員於說明完畢時,應即離場。

第15條


﹝1﹞監理會於收到保險人意見書後,應即連同審議申請書交付審議。
﹝2﹞前項審議之決定,應自收到審議申請書之次日起,三個月內為之;必要時,得延長一次,延長期間不得逾三個月,並應通知申請人。
﹝3﹞前項期間,於依第三條第三項規定補送審議申請書者,自補送之次日起算,未為補送者,自補送期間屆滿之次日起算;其依第八條規定通知補正者,自補正之次日起算;未為補正者,自補正期間屆滿之次日起算。

第16條


﹝1﹞爭議事件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為不受理之審定:
  一、審議申請書不合法定程式不能補正,或經通知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
  二、申請審議逾第三條第一項所定期間。
  三、申請人不符合第二條規定。
  四、申請人不符合第四條規定,經通知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
  五、原核定已不存在。
  六、對已審定或已撤回之爭議案件,重行申請審議。
  七、對於非行政處分或非第二條所定事項,申請審議。
﹝2﹞依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而為不受理審定者,如原核定確屬違法或不當,中央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之。

第17條


﹝1﹞審議之決定,應以其他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準據者,於該法律關係尚未確定前,得依職權或申請人之申請,暫停審議程序之進行,並通知申請人。

第18條


﹝1﹞申請人死亡者,由其繼承人或其他依法得繼受原核定所涉權利或利益之人,承受其申請審議。
﹝2﹞依前項規定承受申請審議者,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保險人或監理會檢送因申請人死亡繼受權利之證明文件。

第19條


﹝1﹞爭議事件必要時,得送請專家鑑定,審議會議開會時並得邀請列席說明。
﹝2﹞前項鑑定,得依相關法規支給鑑定費。

第20條


﹝1﹞申請審議無理由者,監理會應為駁回之審定。
﹝2﹞保險人原核定所憑理由雖屬不當,而以其他理由認為正當者,應以申請審議為無理由。
﹝3﹞申請審議有理由者,監理會應以審定撤銷保險人原核定之全部或一部,並得視事件之情節,逕為變更審定或發回保險人另為核定。但於申請人表示不服之範圍內,不得為更不利益之審定。

第21條


﹝1﹞監理會應將審議結果作成審定書,並由監理會於審定後十五日內分別送達申請人及保險人。
﹝2﹞保險人對於前項審定結果,應於審定書送達之次日起十五日內執行之。

第22條


﹝1﹞審定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姓名、出生年月日、住所或居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
  二、主文、事實及理由;其係不受理決定者,得不記載事實。
  三、機關及首長。
  四、年、月、日。
﹝2﹞審定書應附記不服審定之救濟方法、期間及其受理機關。

第23條


﹝1﹞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回頁首〉〉

:::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發布條文:::


【法規內容】
第1條

﹝1﹞本辦法依國民年金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1﹞被保險人、受益人、依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五十三條規定請領給付者或國民年金利害關係人,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有關申請人資格或納保事項。
  二、有關被保險人年資事項。
  三、有關保險費或利息事項。
  四、有關給付事項。
  五、有關身心障礙程度事項。
  六、其他有關國民年金權益事項。
﹝2﹞應負連帶繳納義務之被保險人配偶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有關限期繳納被保險人保險費及其利息事項。
  二、有關正當理由認定或罰鍰事項。

   --104年11月11日修正前條文--


﹝1﹞被保險人、受益人、依本法第三十一條或第五十三條規定請領給付者,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有關申請人資格或納保事項。
  二、有關被保險人年資事項。
  三、有關保險費或利息事項。
  四、有關給付事項。
  五、有關身心障礙程度事項。
  六、其他有關國民年金權益事項。
﹝2﹞應負連帶繳納義務之被保險人配偶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有關限期繳納被保險人保險費及其利息事項。
  二、有關正當理由認定或罰鍰事項。

   --101年2月8日修正前條文--


﹝1﹞被保險人、受益人、依本法第三十一條或第五十三條規定請領給付者(以下均稱申請人)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有關申請人資格或納保事項。
  二、有關被保險人年資事項。
  三、有關保險費或利息事項。
  四、有關給付事項。
  五、有關身心障礙程度事項。
  六、其他有關國民年金權益事項。

   --97年9月8日修正前條文--


﹝1﹞被保險人、受益人、依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五十二條或第五十三條規定請領給付者(以下均稱申請人)對保險人下列事項之核定發生爭議時,得依本辦法規定申請審議:
  一、有關申請人資格或納保事項。
  二、有關被保險人年資事項。
  三、有關保險費或利息事項。
  四、有關給付事項。
  五、有關身心障礙程度事項。
  六、其他有關國民年金權益事項。
第3條

﹝1﹞申請人依前條規定申請審議時,應於接到保險人核定通知文件之次日起六十日內,填具國民年金爭議事項審議申請書(以下簡稱審議申請書)一式二份,並檢附保險人原核定函影本及其他有關證件經由保險人向衛生福利部國民年金監理會(以下簡稱監理會)申請審議。其因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事由致遲誤期間者,應自其原因消滅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敘明遲誤原因,申請審議。
﹝2﹞審議之申請,以收受審議申請書之日期為準。但以郵遞方式申請者,以原寄郵局之郵戳為準。
﹝3﹞申請人在第一項所定期間內,向監理會或保險人表示不服者,視為已在法定期間內申請審議,並應於三十日內補送審議申請書。
﹝4﹞申請人向監理會申請審議者,監理會應將審議申請書移送保險人依第五條第一項規定辦理。

   --104年11月11日修正前條文--


﹝1﹞申請人依前條規定申請審議時,應於接到保險人核定通知文件之次日起六十日內,填具國民年金爭議事項審議申請書(以下簡稱審議申請書)一式二份,並檢附保險人原核定函影本及其他有關證件經由保險人向內政部國民年金監理會(以下簡稱監理會)申請審議。其因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事由致遲誤期間者,應自其原因消滅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敘明遲誤原因,申請審議。
﹝2﹞審議之申請,以收受審議申請書之日期為準。但以郵遞方式申請者,以原寄郵局之郵戳為準。
﹝3﹞申請人在第一項所定期間內,向監理會或保險人表示不服者,視為已在法定期間內申請審議,並應於三十日內補送審議申請書。
﹝4﹞申請人向監理會申請審議者,監理會應將審議申請書移送保險人依第五條第一項規定辦理。
第4條

﹝1﹞審議申請書應載明下列事項,由申請人簽名或蓋章:
  一、被保險人及申請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
  二、收受或知悉保險人原核定之年月日。
  三、申請審議之請求事項。
  四、申請審議之事實及理由。
  五、證據。其為文書者,應添具繕本或影本。
  六、年、月、日。
第5條

﹝1﹞保險人收到審議申請書後,應先行審查原核定是否合法妥當,其認申請審議為有理由者,得重新核定,並應通知申請人及副知監理會。
﹝2﹞保險人不依申請人之請求撤銷或變更原核定者,應提出意見書連同申請書及其他必要案卷,一併檢送監理會,並將意見書副知申請人。
第6條

﹝1﹞申請人申請審議後於審定書送達前得撤回之。但撤回後,不得就同一爭議之事實再申請審議。
第7條

﹝1﹞監理會收到審議申請書後,認為不合法定程式,而其情形可補正者,應通知申請人於收到通知之次日起二十日內補正。
﹝2﹞前項補正有正當理由者,得於期間屆滿前申請延期。
第8條

﹝1﹞申請人得以書面請求閱覽、抄錄、影印或攝影卷內文件。但下列文件不在此限:
  一、審定擬辦之文稿。
  二、審定之準備或審議文件。
  三、為第三人正當權益有保密必要之文件。
  四、其他依法律或基於公益,有保密必要之文件。
第9條

﹝1﹞監理會為審議爭議事件,應由中央主管機關遴聘(派)下列人員為審議委員,以合議制方式審理之:
  一、監理會執行秘書為當然委員並為召集人。
  二、擔任社會保險或保險學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者二人或三人。
  三、擔任司法官、律師、簡任職法制工作或法學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者二人或三人。
  四、擔任公立醫院主治醫師或醫學院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者三人。
  五、國民年金或社會福利專家二人。
  六、中央、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科級主管以上者三人。
﹝2﹞審議委員任期二年,為無給職,期滿得續聘之。第一款及第六款委員應隨其本職進退。

   --98年3月4日修正前條文--


﹝1﹞監理會為審議爭議事件,應由中央主管機關遴聘(派)下列人員為審議委員,以合議制及公開方式審理之:
  一、監理會執行秘書為當然委員並為召集人。
  二、擔任社會保險或保險學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者二人或三人。
  三、擔任司法官、律師、簡任職法制工作或法學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者二人或三人。
  四、擔任公立醫院主治醫師或醫學院講師以上職務三年以上者三人。
  五、國民年金或社會福利專家二人。
  六、中央、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科級主管以上者三人。
﹝2﹞審議委員任期二年,為無給職,期滿得續聘之。第一款及第六款委員應隨其本職進退。
第10條

﹝1﹞審議委員審議爭議事件,以一個月開會一次為原則;必要時,得舉行臨時會議,均由召集人擔任主席;召集人因故不能主持會議時,由審議委員互推一人為主席。
第11條

﹝1﹞審議委員審議爭議事件,應有二分之一以上委員出席;決議事項應經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行之;可否同數時,取決於主席。
第12條

﹝1﹞審議委員審議爭議事件時,審議委員應親自出席。
第13條

﹝1﹞審議委員審議爭議事件時,得請保險人派員列席說明;必要時,並得通知申請人或相關人員列席說明。
﹝2﹞前項人員於說明完畢時,應即離場。
第14條

﹝1﹞審議委員審議爭議事件時,得邀請第十八條規定之有關專家列席說明。
第15條

﹝1﹞監理會於收到保險人意見書後,應即連同審議申請書交付審議。
﹝2﹞前項審議之決定,應自收到申請書之次日起,三個月內為之;必要時,得延長一次。但不得逾三個月,並應通知申請人。
﹝3﹞前項期間,於依第三條第三項規定補送審議申請書者,自補送之次日起算,未為補送者,自補送期間屆滿之次日起算;其依第七條規定通知補正者,自補正之次日起算;未為補正者,自補正期間屆滿之次日起算。
第16條

﹝1﹞爭議事件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為不受理之審定:
  一、申請書不合法定程式不能補正,或經通知補正,逾期不補正。
  二、申請審議逾第三條第一項所定期間。
  三、申請人不符合第二條規定。
  四、原核定已不存在。
  五、對已審定或已撤回之爭議案件重行申請審議。
  六、對於非行政處分或非第二條所定事項申請審議。
﹝2﹞依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而為不受理審定者,如原核定確屬違法或不當,中央主管機關得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之。
第17條

﹝1﹞審議之決定應以其他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準據者,於該法律關係尚未確定前,得依職權或申請人之申請暫停審議程序之進行,並通知申請人。
第18條

﹝1﹞爭議事件必要時,得送請專家鑑定。
﹝2﹞前項鑑定,得依相關法規支給鑑定費。
第19條

﹝1﹞申請審議無理由者,監理會應予審定駁回。
﹝2﹞保險人原核定所憑理由雖屬不當,而以其他理由認為正當者,應以申請審議為無理由。
﹝3﹞申請審議有理由者,監理會應以審定撤銷保險人原核定之全部或一部,並得視事件之情節,逕為變更審定或發回保險人另為處分。但於申請人表示不服之範圍內,不得為更不利益之審定或處分。
第20條

﹝1﹞監理會應將審議結果作成審定書,提請監理會主任委員核定,並由監理會於審定後十五日內分別送達申請人及保險人。
﹝2﹞保險人對於前項審定結果應於審定書送達之次日起十五日內執行之。
第21條

﹝1﹞審定書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
  二、主文、事實及理由。其係不受理決定者,得不記載事實。
  三、機關及首長。
  四、年、月、日。
﹝2﹞審定書應附記不服審定之救濟方法、期間及其受理機關。
第22條

﹝1﹞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
﹝2﹞本辦法修正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104年11月11日修正前條文--


﹝1﹞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
﹝2﹞本辦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三月四日修正之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3﹞本辦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二月八日修正之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101年2月8日修正前條文--


﹝1﹞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
﹝2﹞本辦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三月四日修正條文自發布日施行。

   --98年3月4日修正前條文--


﹝1﹞本辦法自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



回頁首〉〉
【編註】本檔提供學習與參考為原則;如需正式引用請以官方公告版為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