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名稱】
。♬簡讀版
【發布日期】110.12.30【發布機關】行政院、司法院
1‧ 中華民國一百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行政院院臺法字第1100191335A號令、司法院院台廳刑一字第1100036019號令會同訂定發布全文10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1﹞ 本辦法依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之一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1﹞ 本辦法所稱戒具,指手銬、腳鐐、聯鎖、束繩及其他經法務部核定之戒具。
﹝2﹞ 前項戒具之種類及規格如附表。
﹝1﹞ 執行拘提、逮捕或解送,不得以使用戒具作為懲罰之方法。
﹝2﹞ 對於即將生產、分娩過程中或甫生產後之婦女,不應使用戒具。
﹝3﹞ 對於少年,除依其年齡、身心狀況、使用暴力情形、所處環境或其他事實,認有防止少年自傷、傷人、脫逃或嚴重毀壞他人財物之必要,或少年事件處理法有特別規定外,不應使用戒具。
﹝4﹞ 依少年事件處理法對於少年執行同行、協尋或護送職務時,於少年保護事件性質不相違反者,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
﹝1﹞ 下列人員於依法執行拘提、逮捕或解送職務時,得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使用戒具:
一、法官、檢察官指揮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所屬法院或檢察署法警。
二、法院或檢察署之法警。
三、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
﹝1﹞ 使用戒具,以手銬為原則。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合併使用腳鐐、聯鎖、束繩或其他經法務部核定之戒具:
一、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二、拒捕或他人助其拒捕。
三、有被劫持之虞。
四、有脫逃或他人助其脫逃、自殘、暴行或其他擾亂秩序行為之虞。
五、為避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抗拒、攻擊或毀損物品,並確保執行職務人員、在場相關人員或第三人之安全。
﹝1﹞ 使用戒具時,除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必要之程度外,另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及名譽之維護。
二、避免公然暴露所使用之戒具。
三、避免使用破損或不潔之戒具。
﹝1﹞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於被拘提、通緝期間自行到案者,經執行拘提或逮捕,審酌下列情形,得對其使用戒具:
一、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精神狀況。
二、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狀況及相對戒護能力。
三、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所犯罪名。
﹝1﹞ 對已使用戒具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認已無繼續使用之必要,應即解除。
﹝1﹞ 法警或其他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解送受刑人或在押被告時,得準用本辦法規定使用戒具。
﹝1﹞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執行拘提逮捕解送使用戒具實施辦法
【發布日期】110.12.30【發布機關】行政院、司法院
【法規沿革】
【法規內容】
第1條
第2條
第3條
第4條
一、法官、檢察官指揮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所屬法院或檢察署法警。
二、法院或檢察署之法警。
三、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
第5條
一、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二、拒捕或他人助其拒捕。
三、有被劫持之虞。
四、有脫逃或他人助其脫逃、自殘、暴行或其他擾亂秩序行為之虞。
五、為避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抗拒、攻擊或毀損物品,並確保執行職務人員、在場相關人員或第三人之安全。
第6條
一、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及名譽之維護。
二、避免公然暴露所使用之戒具。
三、避免使用破損或不潔之戒具。
第7條
一、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精神狀況。
二、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狀況及相對戒護能力。
三、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所犯罪名。
第8條
第9條
第10條
回頁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