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名稱】
。♬簡讀版
【修正日期】民國109年12月29日
【公布日期】民國110年1月20日
1‧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七月十七日總統令制定公布
2‧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一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9、13、17、18、22條並增訂第23條條文
3‧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七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16、17、19、20、22、25條條文
4‧ 中華民國四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9條條文並增訂第31條條文
5‧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四月三十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3、4、6、8、14、17-23、25-27條條文
6‧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總統(56)台統(一)義字第643號令修正公布第7、8、9條條文
7‧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總統(81)華總(一)義字第5501號令修正公布第1、2、5、6、22、32條條文
8‧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六月十九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800061651號令修正公布第8、13條條文;並刪除第5條條文
9‧ 中華民國一百一十年一月二十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1000003441號令刪除公布第17條條文
第二章 彈劾權 §5
第三章 糾舉權 §19
第四章 糾正 §24
第五章 調查 §26
第六章 附則 §31
﹝1﹞監察院依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之規定,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提出糾正案,除審計權之行使另有規定外,悉依本法之規定。
﹝1﹞監察院以監察委員行使彈劾權、糾舉權及以各委員會提出糾正案。
﹝1﹞監察委員得分區巡迴監察。
【相關法規】 監察院巡迴監察辦法
﹝1﹞監察院及監察委員得收受人民書狀,其辦法由監察院定之。
回索引〉〉
﹝1﹞監察委員對於公務人員認為有違法或失職之行為者,應經二人以上之提議向監察院提彈劾案。
﹝1﹞彈劾案之提議,以書面為之,並應詳敘事實,在未經審查決定前,原提案委員得以書面補充之。
﹝1﹞彈劾案經提案委員外之監察委員九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成立後,監察院應即向懲戒機關提出之。彈劾案向懲戒機關提出後,於同一案件如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經審查後,應送懲戒機關併案辦理。
﹝2﹞彈劾案之審查會,應以記名投票表決,以投票委員過半數同意成立決定之。
﹝1﹞彈劾案之審查,應由全體監察委員按序輪流擔任之。
﹝1﹞彈劾案經審查認為不成立,而提案委員有異議時,應即將該彈劾案另付其他監察委員九人以上審查,為最後之決定。
﹝1﹞彈劾案之審查委員,與該案有關係者,應行迴避。
﹝1﹞監察院院長對於彈劾案,不得指使或干涉。
﹝1﹞監察院人員對於彈劾案在未經審查決定確定前,不得對外宣洩。
﹝2﹞監察院於彈劾案審查決定確定後,應公布之。其涉及國防、外交或其他法律規定應秘密之案件,應隱去其應秘密之資訊。
﹝1﹞監察院向懲戒機關提出彈劾案時,如認為被彈劾人員違法,或失職之行為情節重大,有急速救濟之必要者,得通知該主管長官為急速救濟之處理。
﹝2﹞主管長官接到前項通知,不為急速救濟之處理者,於被彈劾人員受懲戒時,應負失職責任。
﹝1﹞監察院認為被彈劾人員違法或失職之行為有涉及刑事或軍法者,除向懲戒機關提出外,並應逕送各該管司法或軍法機關依法辦理。
﹝1﹞彈劾案經向懲戒機關提出,及移送司法或軍法機關後,各該管機關應急速辦理,並將辦理結果,迅即通知監察院轉知原提案委員。
﹝2﹞懲戒機關於收到被彈劾人員答辯時,應即通知監察院,轉知原提案委員;原提案委員接獲通知後,如有意見時,應於十日內提出,轉送懲戒機關。
﹝1﹞凡經彈劾而受懲戒之人員,在停止任用期間,任何機關不得任用。
﹝2﹞被彈劾人員在懲戒案進行期間,如有依法升遷,應於懲戒處分後撤銷之。但其懲戒處分為申誡者,不在此限。
回索引〉〉
﹝1﹞監察委員對於公務人員認為有違法或失職之行為,應先予停職或其他急速處分時,得以書面糾舉,經其他監察委員三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由監察院送交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其違法行為涉及刑事或軍法者,應逕送各該管司法或軍法機關依法辦理。
﹝2﹞監察委員於分派執行職務之該管監察區內,對薦任以下公務人員,提議糾舉案於監察院,必要時得通知該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予以注意。
﹝1﹞糾舉案經審查認為不成立而提案委員有異議時,應即將該糾舉案另付其他監察委員三人以上審查,為最後之決定。
﹝1﹞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接到糾舉書後,除關於刑事或軍法部份另候各該管機關依法辦理外,至遲應於一個月內依公務員懲戒法之規定,予以處理,並得先予停職或為其他急速處分;其認為不應處分者,應即向監察院聲復理由。
﹝1﹞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對於糾舉案,不依前條規定處理或處理後監察委員二人以上認為不當時,得改提彈劾案。
﹝2﹞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接到糾舉書後,不依前條規定處分或決定不應處分,如被糾舉人員因改被彈劾而受懲戒時,其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應負失職責任。
﹝1﹞本法第八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六條之規定,於糾舉案準用之。
回索引〉〉
﹝1﹞監察院於調查行政院及其所屬各級機關之工作及設施後,經各有關委員會之審查及決議,得由監察院提出糾正案,移送行政院或有關部會,促其注意改善。
﹝1﹞行政院或有關部會接到糾正案後,應即為適當之改善與處置,並應以書面答復監察院,如逾二個月仍未將改善與處置之事實答復監察院時,監察院得質問之。
回索引〉〉
﹝1﹞監察院為行使監察職權,得由監察委員持監察證或派員持調查證,赴各機關、部隊、公私團體調查檔案冊籍及其他有關文件,各該機關,部隊或團體主管人員及其他關係人員不得拒絕;遇有詢問時,應就詢問地點負責為詳實之答復,作成筆錄,由受詢人署名簽押。
﹝2﹞調查人員調查案件,於必要時得通知書狀具名人及被調查人員就指定地點詢問。
﹝3﹞調查人員對案件內容不得對外宣洩。
﹝4﹞監察證、調查證使用規則由監察院定之。
【相關法規】 第四項~監察院調查證使用規則*監察院監察委員監察證使用規則
﹝1﹞調查人員必要時得臨時封存有關證件,或攜去其全部或一部。
﹝2﹞前項證件之封存或攜去,應經該主管長官之允許,除有妨害國家利益者外,該主管長官不得拒絕。
﹝3﹞凡攜去之證件,該主管人員應加蓋圖章,由調查人員給予收據。
﹝1﹞調查人員必要時,得知會當地政府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協助。
﹝2﹞調查人員於調查證據遭遇抗拒或為保全證據時,得通知警憲當局協助,作必要之措施。
﹝1﹞調查人員在調查案件時,如認為案情重大或被調查人有逃亡之虞者,得通知當地警憲當局協助,予以適當之防範。
﹝1﹞監察院於必要時,得就指定案件或事項,委託其他機關調查。
﹝2﹞各機關接受前項委託後,應即進行調查,並以書面答復。
回索引〉〉
﹝1﹞本法施行細則由監察院定之。
﹝1﹞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2﹞本法第一條、第二條、第五條、第六條及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自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監察法
【修正日期】民國109年12月29日
【公布日期】民國110年1月20日
【法規沿革】
【章節索引】
第一章 總則 §1第二章 彈劾權 §5
第三章 糾舉權 §19
第四章 糾正 §24
第五章 調查 §26
第六章 附則 §31
【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本法之適用)
﹝1﹞監察院依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之規定,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提出糾正案,除審計權之行使另有規定外,悉依本法之規定。
第2條(職權之行使)
﹝1﹞監察院以監察委員行使彈劾權、糾舉權及以各委員會提出糾正案。
第3條(分區巡迴監察)
﹝1﹞監察委員得分區巡迴監察。
第4條(人民書狀之收受)
﹝1﹞監察院及監察委員得收受人民書狀,其辦法由監察院定之。
回索引〉〉
第二章 彈 劾 權
第5條(對正副總統之彈劾)(刪除)
--108年6月19日修正前條文--
第6條(彈劾案之提議原因)
﹝1﹞監察委員對於公務人員認為有違法或失職之行為者,應經二人以上之提議向監察院提彈劾案。
第7條(彈劾案之提議方式)
﹝1﹞彈劾案之提議,以書面為之,並應詳敘事實,在未經審查決定前,原提案委員得以書面補充之。
第8條(彈劾案之提出)
﹝1﹞彈劾案經提案委員外之監察委員九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成立後,監察院應即向懲戒機關提出之。彈劾案向懲戒機關提出後,於同一案件如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經審查後,應送懲戒機關併案辦理。
﹝2﹞彈劾案之審查會,應以記名投票表決,以投票委員過半數同意成立決定之。
--108年6月19日修正前條文--
第9條(彈劾案審查之輪值)
﹝1﹞彈劾案之審查,應由全體監察委員按序輪流擔任之。
第10條(審查不成立之異議)
﹝1﹞彈劾案經審查認為不成立,而提案委員有異議時,應即將該彈劾案另付其他監察委員九人以上審查,為最後之決定。
第11條(審查委員之迴避)
﹝1﹞彈劾案之審查委員,與該案有關係者,應行迴避。
第12條(院長之不干涉義務)
﹝1﹞監察院院長對於彈劾案,不得指使或干涉。
第13條(保密義務)
﹝1﹞監察院人員對於彈劾案在未經審查決定確定前,不得對外宣洩。
﹝2﹞監察院於彈劾案審查決定確定後,應公布之。其涉及國防、外交或其他法律規定應秘密之案件,應隱去其應秘密之資訊。
--108年6月19日修正前條文--
第14條(急速救濟之處理)
﹝1﹞監察院向懲戒機關提出彈劾案時,如認為被彈劾人員違法,或失職之行為情節重大,有急速救濟之必要者,得通知該主管長官為急速救濟之處理。
﹝2﹞主管長官接到前項通知,不為急速救濟之處理者,於被彈劾人員受懲戒時,應負失職責任。
第15條(刑事或軍法之涉及)
﹝1﹞監察院認為被彈劾人員違法或失職之行為有涉及刑事或軍法者,除向懲戒機關提出外,並應逕送各該管司法或軍法機關依法辦理。
第16條(彈劾案之辦理)
﹝1﹞彈劾案經向懲戒機關提出,及移送司法或軍法機關後,各該管機關應急速辦理,並將辦理結果,迅即通知監察院轉知原提案委員。
﹝2﹞懲戒機關於收到被彈劾人員答辯時,應即通知監察院,轉知原提案委員;原提案委員接獲通知後,如有意見時,應於十日內提出,轉送懲戒機關。
第17條(逾期結辦之處理)(刪除)
--110年1月20日修正前條文--
第18條(因彈劾案受懲戒之效果)
﹝1﹞凡經彈劾而受懲戒之人員,在停止任用期間,任何機關不得任用。
﹝2﹞被彈劾人員在懲戒案進行期間,如有依法升遷,應於懲戒處分後撤銷之。但其懲戒處分為申誡者,不在此限。
回索引〉〉
第三章 糾 舉 權
第19條(糾舉權之行使)
﹝1﹞監察委員對於公務人員認為有違法或失職之行為,應先予停職或其他急速處分時,得以書面糾舉,經其他監察委員三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由監察院送交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其違法行為涉及刑事或軍法者,應逕送各該管司法或軍法機關依法辦理。
﹝2﹞監察委員於分派執行職務之該管監察區內,對薦任以下公務人員,提議糾舉案於監察院,必要時得通知該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予以注意。
第20條(糾舉不成立之異議)
﹝1﹞糾舉案經審查認為不成立而提案委員有異議時,應即將該糾舉案另付其他監察委員三人以上審查,為最後之決定。
第21條(被糾舉人員長官之處理)
﹝1﹞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接到糾舉書後,除關於刑事或軍法部份另候各該管機關依法辦理外,至遲應於一個月內依公務員懲戒法之規定,予以處理,並得先予停職或為其他急速處分;其認為不應處分者,應即向監察院聲復理由。
第22條(彈劾案之改提)
﹝1﹞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對於糾舉案,不依前條規定處理或處理後監察委員二人以上認為不當時,得改提彈劾案。
﹝2﹞被糾舉人員之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接到糾舉書後,不依前條規定處分或決定不應處分,如被糾舉人員因改被彈劾而受懲戒時,其主管長官或其上級長官應負失職責任。
第23條(糾舉案準用之規定)
﹝1﹞本法第八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六條之規定,於糾舉案準用之。
回索引〉〉
第四章 糾 正
第24條(糾正案之提出)
﹝1﹞監察院於調查行政院及其所屬各級機關之工作及設施後,經各有關委員會之審查及決議,得由監察院提出糾正案,移送行政院或有關部會,促其注意改善。
第25條(接到糾正案後之處理)
﹝1﹞行政院或有關部會接到糾正案後,應即為適當之改善與處置,並應以書面答復監察院,如逾二個月仍未將改善與處置之事實答復監察院時,監察院得質問之。
回索引〉〉
第五章 調 查
第26條(調查權之行使)
﹝1﹞監察院為行使監察職權,得由監察委員持監察證或派員持調查證,赴各機關、部隊、公私團體調查檔案冊籍及其他有關文件,各該機關,部隊或團體主管人員及其他關係人員不得拒絕;遇有詢問時,應就詢問地點負責為詳實之答復,作成筆錄,由受詢人署名簽押。
﹝2﹞調查人員調查案件,於必要時得通知書狀具名人及被調查人員就指定地點詢問。
﹝3﹞調查人員對案件內容不得對外宣洩。
﹝4﹞監察證、調查證使用規則由監察院定之。
第27條(證件之封存及攜帶)
﹝1﹞調查人員必要時得臨時封存有關證件,或攜去其全部或一部。
﹝2﹞前項證件之封存或攜去,應經該主管長官之允許,除有妨害國家利益者外,該主管長官不得拒絕。
﹝3﹞凡攜去之證件,該主管人員應加蓋圖章,由調查人員給予收據。
第28條(要求協助)
﹝1﹞調查人員必要時,得知會當地政府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協助。
﹝2﹞調查人員於調查證據遭遇抗拒或為保全證據時,得通知警憲當局協助,作必要之措施。
第29條(要求協助)
﹝1﹞調查人員在調查案件時,如認為案情重大或被調查人有逃亡之虞者,得通知當地警憲當局協助,予以適當之防範。
第30條(委託調查)
﹝1﹞監察院於必要時,得就指定案件或事項,委託其他機關調查。
﹝2﹞各機關接受前項委託後,應即進行調查,並以書面答復。
回索引〉〉
第六章 附 則
第31條(施行細則)
﹝1﹞本法施行細則由監察院定之。
第32條(施行日)
﹝1﹞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2﹞本法第一條、第二條、第五條、第六條及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自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回頁首〉〉
如有發現待更正部份及您所需本站未收編之法規,敬請告知,謝謝!